合作案例

治水有一套!湖州市治水典型案例选编(第十七期)


来源:开云棋牌手机版    发布时间:2024-06-17 16:31:17

  小市河是湖州的母亲河,位于湖州老城中心呈“Y”形分布,全长4.5公里,面积约10万平米,西起西门翻水站、东北至米行街溢流坝,南至定安闸。曾经的小市河富营养化非常严重,河道水体浑浊,水中沉水植被缺乏,ECO严重退化、水体自净能力差。针对此情况,2013年来,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公用事业管理中心启动小市河水质综合整治,对小市河进行清淤、截污(设置闸门井截断排向市河中的污水)、提高进水水质(以絮凝沉淀池为主体,通过投放絮凝剂聚合氯化铝消除进水中漂浮物与悬浮物)、生态岛工程(种植浮水植物香菇草、聚草、荇菜等减少水体中氨氮、总磷等富营养化指标)、水景观项目(种植常绿鸢尾、水菖蒲、泽泻、慈姑、粉绿狐尾藻等净化水质并起到一定景观作用)。在此基础上,为了长效改善小市河水质问题,经多方比选,决定对小市河进行生态修复治理,主要是采用“食藻虫”引导水体景观与生态修复技术,利用食藻虫摄食水体中的藻类和悬浮物,迅速提高水体透明度,同时通过安装曝气管增加水中溶解氧,种植改良的沉水植物,投放水生动物,促进沉水植物和ECO的恢复,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治理后的小市河水体清澈,水质稳定在III类水及以上,透明度达1.2米。2016年9月, 小市河新潮音桥到定安闸段还举办了“重拾儿时记忆、畅游美丽市河”公开水域游泳活动,百余位游泳爱好者踊跃参加,治水成效也得到了周边老百姓的肯定。

  当“五水共治”、四大行业整治的东风刮进印染行业时,一边是产品附加值亟需提升,一边是治污水抓节水压力加剧,印染行业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南浔经济开发区金騄印染实业有限公司在整治提升前污水处理设备老旧,每天的污水处理总量不足2000吨,处理后的污水还存在超标现象导致周边河道受到污染,生产销量不高、能耗过大、还时常接到举报停产整顿。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该企业主动向环保部门提出申请,成为南浔首家主动接受整治验收的企业。

  一是引进高新技术。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有效利用占地面积仅4000多平方米的污水处理设备,经过隔栅池、集水池、水解调节池、气浮池等6道关卡,高效率处理印染废水,一台污水处理设备每天可处理4000多吨。同时,层层关卡让污水处理更加彻底,从杂物过滤到微生物氧化,到最后的气浮池处理,利用的是先进环保的技术,产出的是干净达标的水质。

  二是实施中水回用。企业于2010年投资650万元引进了一套中水回用设备。中水回用项目是在车间排放的废水通过污水处理预处理后,回用系统日处理回用污水3000吨水量,回用量50%,1500吨处理后的回用水用于筒子车间作为染色用水。采用反渗透膜、超滤膜,双膜过滤法,确保了回用水质最终达到筒子车间染色用水的要求。年可节约用水50万吨,减排COD22.5吨。中水回收利用设施的使用,让公司实现了每天节约用水1000多吨、每年减排污水40多万吨和减排污染物20吨的目标。

  三是将生产用水纳入员工工资考核。每月评定员工“节约奖”,把节约能耗省下来的钱,用于员工奖励,充分调度员工节水的积极性。在能耗考核中,预先制定一个目标值,每个月的实际消耗与目标值比较,达到目标值甚至单耗低于目标值,整个车间员工按比例加分奖励。反之,高于目标值就要扣分,直接影响工资收入。鼓励员工提高操作水平,达到全员参与节能减排的持续效果。

  见证了金騄印染的成功,南浔区印染企业掀起整治提升热潮,重点规范清污分流、处理、回用三个环节,启动污水“进管达标、处理提标”专项行动。同时,在印染企业中推广实施中水回用工程,各企业依据自己回用水产生范围和应用限制范围、回用水质要求,确定适用的工艺流程、中水回用方案。截至目前,南浔36家印染企业完成了整治提升,中水回用率达到50%以上。

  德清县下渚湖街道首创“生态绿币”治水激励举措,管理者通过对生效的民间“河长”、“渠长”、“塘长”的巡河质量、巡河次数、管理建议进行考核,给予相应的“绿币”奖励。如巡河次数最多的护水治水员,每月奖励5枚绿币,次数排名第二至第四的奖励4枚绿币,以此类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绿币”可进行兑现。如:该街道下杨村热心公益的“90后”陈灏泽主动当起了下杨村余家岭塘的塘长,只要有空就巡塘治塘。一段时间的治理换来余家岭塘的水清岸绿,陈灏泽也累计得到了30枚“生态绿币”奖励,用这奖励换取了一盆绿植。

  除了换绿植,“绿币”还能换“真金白银”。为吸引更加多群众参与,街道与当地农商银行签署协议,推出“绿币”信贷试点,对治水积极、热心公益的村民配比5万元到30万元额度的信贷。银行设6个档次给予不同额度的信贷和利率优惠,申请贷款前一年绿币总数达到100枚以上,最高可获得信贷30万元,利率按照同档次利率下浮特殊的比例执行。下渚湖街道四都村的青虾养殖户沈菊仙担任家门前的民间塘长后,凭借出色的治水护水表现获得了180多个“生态绿币”奖励,不用任何担保就获得了20万元的信用贷款。

  2017年5月,街道联合县网信办、县治水办、县网络文化协会、县摄影家协会等共同举办网络媒体服务“剿灭劣V类水”现场体验活动,在全县范围内招募志愿者50余人来体验生态绿币兑换的全过程。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扩大了剿劣网格,完善了河长制奖优罚劣机制,更为生态绿币在全县范围的推广提供了可实践、可量化、可复制的经验。

  长兴县节水型社会特色明显,重点突出,多措并举,齐头并进,通过完善和落实水资源管理各项制度,加快重点领域节水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推进节水型载体建设;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节水的良好氛围,不断夯实“国家节水型县城”的创建成果,城市节水工作更加扎实、深入、有效。

  一是夯实基础,不断深化节水长效机制建设。完善节水制度,逐步完善细化节水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城市“依法治水,依法节水”的力度。2009年颁布《长兴县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并制定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2015年开展《长兴县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调研和修订,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法律手段,保证节水工作顺利开展;建立信息系统,结合“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的新趋势,实现节水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化,成为节水工资的亮点,投入50万元构建节水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公共供水计划全覆盖,城市计划用水率达90.78%。

  二是创新思维,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积极探索改进传统节水管理,引入“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新模式,由第三方节能公司,通过出资为用水单位实施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项目施工、人员培训、节能量检测、改造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等节水服务,节能公司从节约能源改造获得的节水效益中收回投资的全部成本和实现利润,合同结束后,高效的设备和节能效益全部归用水单位所有。用水单位无须投资,不需要承担节能项目实施的资金、技术风险,实现了稳定的节能收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截至目前,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长兴县人民医院、长兴广电报业广告有限公司、长兴县妇幼保健院4家用水单位相继引入改模式。

  三是全民动员,充分发动节水内生动力。通过实施价格机制、激励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协调机制等多种手段带领企业实施非常规水利用,如浙能长兴电厂,自2012年建成投产以来,累计利用城市中水总量超过5800万立方米,节约了相当于5个西湖蓄水量的水资源,同时减少COD(化学需氧量)排放1778立方米、氨氮排放188立方米。近年来,通过深入开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建成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高达81.83%,企业和单位纷纷尝到了甜头,逐步实现由“要我节水”向“我要节水”的转变,真正达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双一村位于安吉县昌硕街道,凤凰水库上游,村域面积18.2平方公里,毛竹林面积1.5万亩,辖3个自然村,总户数805户,共2610人,县级河道递铺溪蜿蜒5.31公里穿村而过流入凤凰湖。按照省市县“五水共治”行动总体部署,双一村率先示范、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以“家庭护水公约”为重要内容的“家庭护水点”建设工作,尝试以家庭自律、自管、自评的自主管理方式,推进“五水共治”全民参与、治水成果常态化管理。

  一是创新载体,营造护水氛围。该村开展“护水公约”示范点建设以来,以多种形式深厚氛围。如率先开展节水家庭活动,制作发放《节水护水知识手册》、倡议书等宣传资料千余份,浙江经视进行专题报道;开展“部门结对社区、助力五水共治”活动,县妇联、水利局、城管执法局等部门单位分别与社区签订“共助五水共治”协议;结合每月集中推进日活动,率先在全县开展一次河道清洁、一场治水知识宣传和一批护水示范点建设的“三个一”行动,组织活动10余次。

  二是创先争优,深化护水机制。制定《家庭护水公约》,明确门前三包、保护河道、节约用水、监督劝导、配合建设等五个方面十五条内容的家庭护水责任,并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家庭自律;创新推出示范河段、庭院流动笑脸评比活动,年底评出年度护水示范户,并纳入美丽家庭同级表彰奖励,不断加大日常考核督查力度,推动长效化、常态化管理。

  三是互评互促,合推护水成效。2017年3月,双一村顺利举办“家庭护水公约”工作现场推进会,邀请街道辖区内25个村(社区)书记、主任参加“互评互促”,通过双向交流、学习观摩、发布倡议等形式,积极引导周边村(社区)参与家庭“护水公约”体系中,形成“家家护水、人人节水”的良好氛围。

  双一村“护水公约”建设,开创了以家庭自律、自管、自评为主导的自主管理新方式,引领了一批村(社区)主动去参加了,截止目前,已有19个村(社区)加入“护水公约”示范点建设,形成了以家庭为个体助力“五水共治”的浓厚氛围,值得在五水共治史上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