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让“万河之城”碧水长流——盐城市探索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新模式

  水是生命之源。盐城市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拥有各类河道2万多条,有着“万河之城”美誉。由于地处里下河尾闾,上游水质脆弱,城镇污水处理设备以前欠账又较多。水环境治理是盐城高质量发展难啃的“硬骨头”,也是一定得完成的“硬任务”。盐城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把水污染治理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下最大决心、花最大力气,积极探索建立“建厂必建网、厂网一体化”的城镇污水处理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截污纳管、全量处理问题,让“万河之城”留下诗意的乡愁。

  金秋时节,市区城南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现场,实施工程人员正紧张快干。“这个日处理5万吨的工程投入运营后将极大地提升市区串场河以西区域的污水处理能力。”该项目负责人说。

  “当前,盐城市正快速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备补短板强弱项。”市水环境治理办公室负责同志介绍,去年全市新建两座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营并成功通水,新增污水处理规模10万吨/日。目前盐城市有6座污水处理厂在建,力争年底通水运行。另有两座污水处理厂新扩建项目正开展前期工作。预计到年底,盐城市日处理污水能力再增加8万吨。

  目前,全市共有污水处理厂94座,其中22座污水处理厂由县以上政府(国资平台)统一运营管理;23座污水处理厂由各乡镇运营;49座污水处理厂委托社会资本方运营。

  补短板强弱项,光建污水处理厂就能从根本解决实际问题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个典型案例:市区西北部一污水处理厂建厂初期,管网仅有3.5公里,缺少收集支管,污水处理厂处于无水处理、濒临“饿死”状态,而另一边是居民生活垃圾污水依然直排,河道黑臭问题仍然未解。

  “早些年,污水管网配套不足,成为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的通病,全市污水处理厂一度有50%左右处于间歇性运行或停运状态。”市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后指出,全市污水处理设施从运营情况看,存在着规划不够合理、发展不够均衡、历史欠账较多、运营效率偏低等问题,制约着生态新盐城建设。

  建厂不建网,这是导致短板依然短、弱项依然弱的根本问题。是什么问题造成建厂不建网?究其根源:首先是地方政府主观原因,污水管网埋在地下,建多建少看不出来,短期出不了形象,政府推进愿望不强。其次是政府财政困难等客观原因,污水管网建设投入大,导致管网建设欠账慢慢的变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好多污水处理厂是社会资本建设,投入要产生收益,而建管网只有投入没有收益,导致各方建设积极性不高。

  记者获悉,2018年以前,204国道沿线某镇仅建设污水主管道,投入就达800万元,而每年约150万元的经营成本,更让当地不堪重负。

  补齐污水收集的“毛细血管”,成为“补短板”的第一个任务。盐城市聚焦“痛点”,通过财政拨款给予污水管网建设的资金支持;鼓励各级政府利用PPP等模式,选择技术资金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合作。

  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底,全市乡镇污水管网约310公里。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已完成配套污水管网建设约830公里;同时,在建50公里,预计到年底可实现当年新建成管道190公里。

  污水处理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虽然盐城市污水处理厂越建越多,污水管网覆盖面慢慢的变大,但并不意味着污水处理效率、治理效果与之成正比。”市住建局负责同志说,有管网,还要能接到污水处理厂。有污水处理厂,还要有管网来收集。

  2018年7月,盐城市联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盐城工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为城镇污水治理“把脉会诊”。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盐城市出台《盐城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

  2019年7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建厂必建网、厂网一体化”的污水处理工作新思路,要求坚持“统一规划、整合发展、分类推进、长效管理”原则,通过市场化、股份制的方式,推进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设备一体化建设运营管理。

  2020年2月,《江苏省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方案》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成立排水公司,整合资源、充实力量,强化厂网一体化和市区两级管网的统一规划建设管理。”

  盐城市的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模式与省《行动方案》不谋而合,新模式为污水处理安全高效运转提供保证,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运行实行分开管理,导致各方权责不一、管理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显现。”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是推行“厂网一体化”模式的动因。

  经过广泛调研,结合上级要求和盐城实际,盐城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设备一体化建设运营管理的实施建议》(下称《意见》),为盐城污水处理提供顶层设计,促进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意见》阐明了“聚力水污染防治攻坚,促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这一根本原则,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以高质量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备建设养护运营管理为重点,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备提质增效,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慢慢地加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整合污水处理设备是推行一体化运营管理的先手棋。《意见》要求,整合将按照市县同步推进、分步整合原则进行,市、县两级同步推进污水处理设备整合工作。大市区先合后整、边合边整;其余各县(市、区)在分别整合的基础上,按照自愿原则,鼓励条件成熟的与市级平台整合,逐步实现全市统一运营管理。同时明确,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和收集管网统筹规划、建设时序同步,高标准完成污水处理设备和新设施接管运行。

  《意见》还规定了结算模式,污水处理费用实行“一厂一价”。确定了国有平台主导原则,按照“建厂必建网,管网一体化”要求,市、县两级国有企业联合、社会资本参与合力推进。

  “三胡故里”盐都区张本村,居民家的生活垃圾污水通过一根根排水管奔向污水处理厂,昔日淤塞严重、杂草丛生、水质恶化的蟒蛇河,如今水清、岸绿、景美,成了一道“流淌的风景”。

  阜宁县沟墩镇污水处理厂的生化池内,由提升泵送过来的黑黄污水不停翻滚,经生化池各个隔间曝气翻滚处理后,一泓清水从蓝色瓷砖铺就的水渠口流出。在进水口、出水口分别取样,一瓶浑黄,一瓶清澈,对比鲜明。

  目前,全市上下树牢“一盘棋”思想,强化市县联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改革措施落地,有效处理污水,为打好碧水保卫战提供有力支持。

  “全市各地已全面开始成立或调整完善现有相关国有企业,专门负责县域内城镇污水建设养护管理,以及推进清产核资、规划修编、回购谈判等工作。”市住建局城建处负责同志介绍,预计到今年年底,市区和各县(市、区)将完成“一体化”整合工作。

  大市区开展溯源排查,摸清管网家底,目前已完成管道排查550公里,管道视频检测和疏通检查380公里,采取非开挖方式修复管道35公里。

  “前段时间下雨较多,但路面干净整洁,没有大面积的积水,道路很畅通。”市区通榆南村小区里,住户张大爷开心地说。通榆南村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设施落后,维修、养护也不到位,导致小区门口的截污管道“通而不畅”。“去年底,我们动用管道潜望机器人溯源排查后精准作业。”实施工程单位负责人杨建君和记者说,一方面针对该小区雨水污水管道错接问题做改造,确保雨水接入雨水管道、污水接入污水管道;另一方面,对破损管道立即修复,确保地下“血脉”畅通,解决易淹易涝问题。

  河水变清了,没了臭味,岸上还种了草,漂亮多了。亭湖区先锋街道城西社区居民闲暇时聚集在河边聊天,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现在环境变好了,我们都喜欢来这里散散步、钓钓鱼。”眼前,直排河道的污水管没了,沿河两岸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绿水相连的优美景观让群众体会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盐城市以消除黑臭水体、污水直排口、污水管网空白区为目标,整治工业公司排水、小散乱排水、阳台和单位庭院排水,有效提升城镇污水处理综合能力、新建污水管网质量管控水平、污水管网检测修复和养护管理上的水准,基本实现“污水不入河、外水不进管、进厂高浓度、减排高效能”。

  “我们深入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市政污水管网完善和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等一系列水环境提升工程。”市水环境治理办公室负责同志介绍,以完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为抓手,先主后次、先下游后上游,系统建设完善污水管网;全方面推进排水许可管理工作,狠抓“六小行业”、300吨用水大户水污染防治,通过源头污水收集处理,改善河道水动力,提升河道生态自净能力,加快实现市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目标,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满城碧水长流,是群众幸福生活所系。盐城市正积极探索厂网一体化“升级版”,稳步走向厂网河一体化,以水质考核达标倒逼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上的水准提升,高质量推动生态新盐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