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池

老照片:“天子渡口”天津喝上自来水的日子


来源:开云棋牌手机版    发布时间:2024-07-02 08:25:03

  芥园水厂第一次改扩建始于1950年,是当时天津最大的市政建设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城市净水设施建设(图为当时为扩大西河进水能力新建的西河电泵房)

  天津这座城市以“天子渡口”而得名,又因水路运输便利、漕运发达而繁荣,能这样说,这座城市从兴起之时便与水有着不解之缘。事实上,在1898年之前,天津的普通百姓并没有接触过方便卫生的自来水,他们饮用的是河水和井水,而自来水作为舶来品,在那时的天津人眼里,还是一个新奇的事物。

  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南运河、海河曾是天津市民主要的饮用水源。那时,城区有一群被叫做“水夫”的人,每天靠车拉肩扛到河中取水,送到市民家中。除了“水夫”,天津城里还有水铺,将河水烧开后售卖。据天津市自来水集团党委办公室主任姜作新介绍:“当时天津市民每家每户都有大水缸,用来存水。那时挑回来的河水不能直接饮用,需要先放明矾,经过沉淀之后,煮开才能饮用。”

  事实上,天津老城厢的一些街名就反映了当时人们用水的情况。如“水阁大街”“挑水胡同”,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当年人们每日须经过这里到河边挑水。可以想见,当年每日天色还未大亮,此地已是人来车往,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有水可用,那时的人们要付出何等的艰辛。

  1858年和1860年,清政府分别和列强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此后,天津成为通商口岸,开辟出了租界。1898年,英国商人在天津创办了自来水厂,自来水进入了天津。1901年,中英合办的济安自来水有限公司成立,而这也是如今天津市自来水集团中法芥园水务有限公司的前身。

  姜作新说,当年的自来水厂在管理上有自己的一套模式,政府定期对自来水的出厂水质加以监管。若遇到供水紧张的日子,报纸上还会刊登公告,提示居民在家中储水。

  据姜作新介绍,早期的自来水厂会用水泵抽取河水,经过过滤、沉淀、消毒之后,再用加压泵将自来水输送到高高的水塔上,借助重力作用将自来水输送到管道中。事实上,最初的自来水主要供租界内的居民使用,非租界地的百姓很难喝上自来水。

  当时近代文明虽有所传入,但从社会整体看,仍属“风气初开”的状态。百姓不理解什么是自来水,管它叫“机器水”。后来随着自来水事业持续不断的发展,一些天津市民也能用上自来水,旧时水铺的生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坊间便有传言称喝了这种“机器水”不能生育,让百姓对自来水望而却步,而这给济安自来水公司的经营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此,1934年,为了宣传自来水对身体无害,济安自来水公司曾特意邀请了中外职员和他们的子女聚会,引来众多市民围观,看到现场这一些孩子都很健康活泼,市民便明白了自来水无害,进而自来水销量大增,管网也在城市中进一步拓展。

  随着自来水被认可,饮用自来水的人慢慢地多,济安公司就采用“包井口”的方法,把在干管附近的自来水井口包给私人,公司按水表流量收费。后来这些人发展成水商,水商开始专卖自来水,还雇工为未通自来水地区的居民车运或肩挑自来水,送水到户。

  新中国成立前,天津的自来水事业持续不断的发展,但由于各国租界地“各自为政”,自来水供水呈现出分散经营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水政,组建了天津市自来水公司。

  姜作新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自来水事业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头羊。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天津的一位自来水专家——被誉为“新中国供水工程第一人”的刘茀褀。长期以来,因为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海河常年受到海水倒灌的影响,使得水质苦咸。上世纪50年代,刘茀褀主持设计了西河预沉池,“这项工程大多数都用在原水的‘避咸取淡’。海水落潮时,储水池中蓄满河水,避免了海水涨潮对水源的影响。”姜作新说。除了西河预沉池之外,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钢材十分紧缺,刘茀褀主持设计生产了钢筋混凝土输水管,替代铁管,给国家节约了大量钢材,也为新中国的自来水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很多天津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天津三大怪:恒大烟见抽不见卖,汽车没有走的快,自来水腌咸菜。”市民李莹记得,上世纪70年代的一段时期里,自来水味道比较咸,她经常要去接井水喝。李莹和记者说,就在唐山大地震的前一天,自己家里还打了一大盆井水备用。7月28日凌晨,猛烈的晃动导致这盆水洒了一地,最后一家人只得趟水跑出房间,颇为狼狈。而1983年竣工的引滦入津工程结束了天津喝苦咸水的历史,之后自来水设施又经过一系列技术改造,使得如今的自来水水质不断的提高,更加优质。

  如今,当我们打开自来水龙头,清洁的自来水汩汩流出,你能体会到的是与之伴随的百余年天津城市前进的脉搏,这也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持续不断的发展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