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在2010年政府采购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第三次签约大会上,中关村企业获得了总金额共9.6亿元的订单。其中,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碧水源”)分别与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丰台区水务局、北京市房山区水务局签署北京市高碑店再生水厂及再生水利用工程(100万吨/天)超滤膜系统、北京市丰台河西再生水厂工程(5万吨/天)及北京市房山区城关再生水厂回用管网工程(2万吨/天)的设备供货意向性协议,3项意向性协议均为政府首购项目,合同金额共约3.8亿元人民币。
“解决中国人的饮水问题”,这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的目标,也是碧水源的追求。在这样的追求之下,碧水源早在9年前创业之初就毫不犹豫地开始了低碳经济之路。
碧水源作为行业内颇具领袖色彩的代表企业,成立时间并不算长。在过去的9年时间里,碧水源通过自身努力已经获得了污水处理工程行业绝大部分客户的信任和赞许,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在国内市场中占到60%的市场占有率,在国际上也与GE、西门子比肩。其2008北京奥运龙行水系工程及国家大剧院水处理工程等,对于民族企业在污水处理领域获得国际话语权和对等权,具有非凡的意义。
9年来,碧水源切实践行“节能减排”发展的策略,追求利用膜技术走污水资源化新路子,力争在膜材料制造技术、膜设备制造技术和膜应用工艺技术三大核心技术领域有所作为。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污水处理一直沿用的是多级沉淀法水处理修建巨大的处理池,使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吸附水中的污染物,沉淀下来,然后将处理后的水导出。这种方法施工周期长、能耗大,消耗大量有机碳源、剩余污泥产量大、设备占地面积大,且释放较多二氧化碳到大气之中,导致了出水水质不稳定的现象。因此,研发以节省能源消耗,并最大限度回收有用能源的可持续污水处理工艺势在必行。
碧水源所采取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是污水处理新技术中的一种。MBR技术利用生化池和养污池,培养并圈养吃污染物的微生物,再通过孔径不到1微米口的膜过滤,将污染物挡住而清水流出,这种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废污水处理技术能使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去除率达90%以上,是可以将污水一步到位地处理成高品质再生水的新型高端技术,被公认是当今世界最前沿高效的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之一。具有污染物去除效率非常之高、占地面积小、剩余污泥产量小,以及运行管理方便等显著优势。
有了好技术,但是碧水源也有自己的困难。“我们的技术工艺每吨污水处理价格在1500~1800元,传统技术则每吨便宜300元左右,这使得碧水源在推广初期遭受到了价格瓶颈;另一方面,难题在于人们不太相信碧水源真的能成为污水处理传统技术的替代者。在这一个方面,董事长、总经理文剑平做了大量的工作。”碧水源总经理助理曾垂莹介绍说:“碧水源自掏腰包,在小区以及饭店做一些示范性的小项目,让效果为大家所见。”
不过,当时碧水源看到的只是这个行业的巨大空间和前景,要说起在MBR技术上的成功,还得从它坚持不懈地研发创新说起。
很多中国企业都有过类似DVD行业的感叹:在外表看来,销量喜人,价格不菲。但行业内在真实的情况只有我们自己明白,因为日本企业对核心部件知识产权的垄断,我们利润中90%都分配给了上游企业。碧水源对此也有深刻的体会,因此必须把技术核心掌握在自己手中。
“昨天的污水,今天可以游泳。”这是碧水源自创立以来持之以恒的目标,这个目标的技术基础就是膜技术。碧水源依托于强大的研发创新力量,成功开发了第一台膜生物反应器和第一台CWT智能化设备、第二代智能化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大规模污水厂的膜生物反应器模块、高品质PVDF中空纤维膜等,实现了污水处理的一次次突破。
据了解,膜组器是膜生物反应器(MBR)的核心设备,以前,我国95%的膜材料是从日本进口。外购核心设备的中国企业,不仅让渡了盈利空间,更重要的是,不掌握核心材料,在战略上就处于被动状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2007年,碧水源投资3亿元在北京雁栖开发区建设亚洲最大的膜组器生产基地,年产值约3亿~4亿元,净利润就将高达1亿元。如今,碧水源拥有全套膜材料制造技术、膜组器设备制造技术和膜生物反应器水处理工艺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已达到行业内世界前三水平。
在创造技术上的更高峰时,碧水源认为有两点经验可以分享。其一,2008年2月,碧水源牵手清华大学合作成立“清华大学碧水源环境膜技术研发中心”。 该中心具有国际高水平的自主研发能力,承担着国家“863”项目、国家水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等国家重点项目课题,自主研发创新已形成碧水源污水资源化事业的强力支撑;其二,除了每年千万以上的研发投入以外,在人才方面,碧水源重金引进了国外的专家,目前,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的4位专家已经加入碧水源大家庭。曾垂莹说:“我们大家都希望依靠依靠我们的企业品牌吸引更加多的高端海外人才回国,把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到中国,使得碧水源的技术在国际对接的时候能够得心应手。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些高端人才,建立亚洲一流世界顶尖的研发中心。”
曾垂莹坦言,在MBR技术的产业化推广过程中,政府采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希望得到更多重大的示范性工程,这些重大工程的示范效应将会带给碧水源更多的项目”。
在中央政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下,水恰恰是因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受到格外重视。碧水源相信,他们依托技术创新积极推进中国的污水处理事业,践行“低碳经济”,为减少水污染、改善和维护我国水环境、缓解水资源短缺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时机到来了。据预测,未来MBR技术将跃升为国内污水处理主流工艺之一,MBR市场需求将以50%~100%的年增长率告诉增长。2010年,国内MBR项目的市场需求预计将达到100亿元,2015年的市场需求将达到300亿元,占污水处理市场份额将达到27%。
2010年4月21日,碧水源又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沪深两市的第一高股价,创造了创业板的新神话。这些客观条件无疑都给外界一个信念:碧水源新的发展时期已经来了。曾垂莹并不否认这种说法,他同时认为,“文剑平是企业的核心灵魂,他始终准确地把握着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文剑平冷静地意识到:碧水源必须做大膜材料的自主量产,以此迎接更多的重大项目。”
可能和文剑平个人的爱国情结有关,碧水源有志于承揽国内重大产业化的项目。曾垂莹说:“他认为,如果比较重大的标志性项目不能由中国民族品牌企业去做,我们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如何有话语权以及和国外企业的平等竞争权呢?特别是当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同样先进的技术的前提下,政府有所倾向也是扶持民族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手段”。
对于很多正在快速成长并发展的中国企业来说,通过各种措施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全球市场,进而成为一家国际化企业,已成为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现在,碧水源在国内参与起草了《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应用技术规程》和《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组器标准》两个行业标准,曾垂莹说:“碧水源不会满足于此,碧水源一定会专注于污水处理技术,深耕行业,要做一大批世界性规模的项目,实现自己做强做大的目标,国际化将是他们做强做大之后的必经之路”。
截至目前,碧水源已完成超千项MBR污水资源化工程、百余项安全饮水和湿地工程。参与包括太湖流域治理、滇池流域治理、南水北调丹江口水源保护地治理等众多国家水环境重点治理工程。每年可为国家新增再生水3.2亿吨,位居世界前列,成为我国解决水环境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骨干力量。MBR技术及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销往澳大利亚、东欧、菲律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谈到国际化的宏伟目标,曾垂莹说:“我们不断地希望依靠碧水源的品牌,来吸引更多高端的海外人才回国,把国际上的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到碧水源,并以此进一步进行世界前瞻性课题的研究。通过这一些高品质人才,建立亚洲一流世界顶尖的研发中心,除了前瞻性研究,也负担着和国际交流的职能,让我们的技术始终驻立于国际先进前沿” 。
走过9年,碧水源从最初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了创业板的神话,在行业中也位列世界三甲,曾垂莹说:“我们大家都希望碧水源在政府政府的引导下,能立足国内,放眼国际,成为国际一流的环保企业。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有机会参与到项目中展示碧水源自有的MBR技术,实现中国民族品牌和技术在海外的发展,都是我们最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