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传统水力机械与手工技艺制茶"的范式
来源:
开云棋牌手机版
发布时间:2024-04-18 22:40:24
原标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传统水力机械与手工技艺制茶"的范式
传统水力机械和手工技艺制茶"作为省级非遗项目,遵循"活态保护"原则,取得了成功。今天余悦研究员的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一一"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传统水力机械和手工技艺制茶"成为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思考与启示》,分析了"活态保护"实行的原则与方略。
三、“传统水力机械和手工技艺制茶”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方式,又为活态保护提供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活态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原则之一,也有的称之为“活用”。其实,基于活态保护理念之下,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向度:
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活态的存在,而不是慢慢的变成了历史遗迹或是遗存的事项;
三是在保持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血脉状况下,在不改变应有性状时的科学、合理、适度的创新。而且,不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一样的品性,也使其活态保护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与风貌。
例如,表演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保持其原真性、神圣性(主要指宗教性仪式舞蹈),可根据当地历史上的传统礼节进行适度的原汁原味的展示,或是利用电影、电视、DVD与网络产品形式,实现其原貌的展示与传承。我们虽然并不排除有限度的商业化经营,但不主张离开原有生态的无节制商演。著名的东北“二人转”虽然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极大效益,不仅保有广泛的观众,还吸引了现代年轻人。但是,客观的评价,只能说现在的东北“二人转”具有原有的生态的一定基因,却并非是原有“二人转”的再现。因此,如何活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在是一个需要理性和智慧的大问题。
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保护,专家学者给予格外的重视,并提出了指向性意见:“专业性行业知识与技能的开发与活用在我国拥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途。这是因为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经千百年历练、筛选而后留存下来的,是人类知识与智慧的结晶。而我国在文化遗产的综合整理、开发与运用方面,始终没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经营,是一座尚未开采过的富矿。只要找准对象,深入调查,并借助现代化手段予以开发,就可完全实现传统行业知识与技能类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经营。有些甚至还能够最终靠申请专利的方式逐步扩大文化遗产产业化营业范围,以实现文化遗产科技价值的全球共享。”这里提出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两种模式:一是借助现代化手段予以开发,实现传统行业知识与技能类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经营;二是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实现文化遗产科技价值的全球共享。
不过,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千姿百态,其活态保护也应该有更多的适应不一样项目的模式和方式。而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传统水力机械和手工技艺制茶”,则提供了另一种模式和方式。
一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现出的“物质性”原则,即该项目是以物质基础为载体的。这一技艺的存在和传承,是以传统水力茶作坊可使用为前提的。虽然水力加工茶叶远溯到元代,但由于作坊设备自2000年左右不再使用,荒废多年,厂房破旧不堪,风雨侵裂,制茶机械锈蚀,许多机械已经不能运转。在这种情况下,这一制茶技艺也就无法运用和展示。直到2004年,华韵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进驻上晓起村,与村委会签订了开发协议,对茶作坊整套进行整修,初步恢复基本功能,既可以供村民加工生产毛茶之用,又可以对游客进行演示,才使传统的制茶技艺得以恢复、传播和传承。当然,由于烘茶机锈蚀严重,至今不能运转;捻茶机的齿轮因使用年数的限制过长致使磨齿磨损,影响茶叶加工的质量,这些都影响着这一制茶技艺的完整展示和达到最佳效果。
二是这一制茶技艺在生产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真正进行茶加工,以产品来表现出技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绝活”慢慢的变成了表演项目,其原有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被艺术性和观赏性所取代或彰显。而这一制茶技艺依然保持其原有的朴实、朴质,并在实际生产运用,与民间的生产与生活依然融为一体。而且,也就是在生产的过程中,这一制茶技艺才得以传承。在传承者的心目中,并不是把这种技能作为文化传承,而是首先作为一种生产技能来看待的。因此,在传承时最看重的是通过技能制作的茶叶质量、外形、内质和品味。
三是这一制茶技能除了原有泥土般朴质的个性和传承外,其传播方式则呈现出与时俱进的风貌。上晓起村的茶作坊,原有仅仅是单一的生产功能,而现在则增添了承接旅游人员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主要承担着接待旅游的任务。上晓起村具有的旅游资源,从地域来说仅为婺源一隅,它具有的徽派建筑和徽派文化,在全县并非是最有特点和最有代表性的;作为风光宜人的环境和其他旅游资源,也并非名列前茅。其最有特色,在婺源甚至全国独一份的,就是现存的传统生态茶作坊及其制茶技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水力机械和手工技艺制茶”活态保护的模式和方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该在原有的物质存在与人文环境中“原生态”进行活态保护。“传统水力机械和手工技艺制茶”的活态保护,是利用原有的器械,保存原有的自然环境,不离原有的人文环境,这些是原汁原味的基础,也就更着迷和影响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该尽可能发挥其原有的功能和作用,其生产的物质产品是最好的证明。不使技艺成为表演项目,而依然是生产行为;不使传承人成为表演者,而是自然的生产者,这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能真实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不改变原有性质和状态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时发挥其他的多种作用。旅游进村,使藏在深山的技能为更多的人了解,使这种技能生产的茶叶为更多的人品尝,既发挥了技能的综合作用,又通过产品的销售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水平。而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达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活态保护的目的。
当然,我们分析了上晓起村茶作坊技能活态保护的特点与方式,并不排除其他模式,包括兼收并蓄的融合创新。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不充分运用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去创造和创新,就会被别人拿去使用。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包括太极拳和皮影戏等“中国元素”,成为别人获得可观票房效益的文化养料。但是,另一方面,对待文化遗产,有几条原则不能改:“一是,经典作品不能丢,可以发展新的内容和题材,但要保留传统代表作;二是地域性不能改变,保护文化遗产,主要是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第三是手工性,也就是人的成分不能丢,因为艺术是人用心灵和双手创造,用生命情感表达;机器制作的东西没有生命感,唱戏不能用电子音乐和录音取代。”有些传统艺术,,我们“赞成帮助它们进入现代市场,但不能一股脑儿的进行产业化。帮助它进入市场,是为越来越好的保存其艺术本身及其精华,而不是一味的获取商业利益而伤害艺术的本质。”作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冯骥才先生说的虽然是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对于传统技艺类的项目,其基础原理也是适用的,如经典作品的延续性,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传统技艺的手工性,进入现代市场又不能商业化等。
余悦教授,著名茶文化专家、民俗研究专家,“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悦读茶书会”倡导者与推动者。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总主笔、全国《茶艺师》培训鉴定教材主编,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文艺理论家》、《内部论坛》、《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江西省期刊协会副会长,获得首届江西省“十佳出版工作者”、首届江西省“十佳期刊编辑”等荣誉称号;兼任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茶艺导师、南昌女子职业学校高级茶艺顾问、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茶文化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等。
主持全国和省级课题16项,发表论文200多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多篇;撰写书籍60多本。多次到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进行讲学与交流。